如何让深奥难懂的地质数据“活起来”?怎样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公众听得懂、看得见的科普故事?3月27日下午,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地质调查中心(以下简称“军民融合中心”)首届科普技能大赛决赛拉开帷幕。四川省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秦钢一行赴中心观摩比赛。
作为中国地质学会第四批地学科普研学基地(营地),同时也是我会授予的首个四川省地学科普研学营地,军民融合中心坚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“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”的战略部署,以科普赛事为纽带,将地质科技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作品,为新时代科普事业注入强劲动能。
经过初赛层层选拔,24位选手在科普文章、科普视频、科普讲解三大赛道展开角逐,以创新表达诠释地质科学的魅力。
科普文章:盲评机制下的“硬核较量”
作为大赛首个完成评审的赛道,科普文章以“盲评”机制确保公平性。评委在隐去作者姓名与处室信息的前提下,仅依据科学性、逻辑性与创新性打分。成都野外综合保障基地的作品《从地质深处诞生的神秘矿物——雄黄》以跨学科视角解析矿物形成机理,将地质勘探与中医药文化创新融合,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,荣获第一。
科普视频:镜头语言解码地质奥秘
6部入围视频作品以视觉化表达打破学科壁垒。境外地质调查室的《青藏高原的“碳”索之旅:探寻地球之巅的隐秘力量》凭借动漫科普形式与扎实的科学内核,生动呈现高原碳循环的宏大叙事,荣获第一。
科普讲解:4分钟里的科学与艺术
限时4分钟的科普讲解赛场,8名选手化身“科学翻译官”。信息化室推荐的《林耕置换——粮食与生态的双向奔赴》以生动的语言与互动设计,阐释耕地修复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机制,拔得头筹。
以赛促建,书写科普事业新篇章
随着获奖名单揭晓,大赛圆满落幕,但科普创新的脚步未曾停歇。当前,我国正加速构建“大科普”发展格局,地质科学作为支撑国家资源安全、生态安全的核心领域,其科普实践更具战略意义。
下步工作中,军民融合中心将以此次赛事为新的起点,推动科普建设体系化发展,持续培育“懂科研、善传播”的复合型人才,推动地质科普从“单向输出”迈向“双向互动”,让地质知识如春风化雨浸润社会公众,培育更多扎根大地的科研火种。